首先是原歌詞:
沒有光
就用危險的常識
計算三七或六四很明顯
賣血無法救貧窮
金錢隔絕宇宙風誰用黑鐵換黃金
誰用頭腦換垃圾
誰用黑鐵換黃金
誰用頭腦換垃圾不可知
明天還要問市場
自由或許問西洋很正常
一朝悲歌成金曲
愁容騎士更多余誰用運氣換呼吸
誰用靈魂換稻米
誰用運氣換呼吸
誰用靈魂換稻米請選擇
留在命運的強盜店
還是神的幼兒園不可說
所以歌手做鷹犬
鐵幕重重困青年誰用烏雲換日星
誰用匕首換光明
誰用烏雲換日星
誰用匕首換光明方北路
五十塊買來新氣象
遠方卻還是霧茫茫不選擇
明天不去問市場
自由或許問心臟
我把這詞分為四段。第一段是「沒有光」到「頭腦換垃圾」,第二段是「不可知」到「靈魂換稻米」,第三段是「請選擇」到「匕首換光明」,第四段是「方北路」到「自由或許問心臟」。
開幕乳鄧。如果把「三七」賦予「1937 年」的意思,也就是日軍全面侵華之年。將其與六四並置,可以認為是比較兩者的性質。巧的是,「六四」的這段時間也正值中日蜜月期。有時我還會把「危險的常識」理解成「違憲的嘗試」,但似乎過於牽強。另一種解釋是,「三七」指毛,「六四」指鄧。如果按這種解釋,「計算三七或六四」就是指在兩個時代裡選擇。
「賣血無法救貧窮」,大概是在說改開後侵吞變賣國有資產的事。除了這一層意思,字面義的「賣血」現象在改開這段時期也比較普遍,在各文學作品中也能廣泛見到。
「金錢隔絕宇宙風」說的是,當經濟迅速發展時,社會矛盾會得以緩和,而政治改革也可以被擱置和倒退。
「誰用黑鐵換黃金,誰用頭腦換垃圾」,「黑鐵」是生產工具,「黃金」先是貨幣,後是奢侈品。如果把「生產工具」進一步引申為「勞動」,那就是「雇傭勞動」的意思了。雇傭勞動是剝削的一種典型形式。
第一段至此結束,第一段在敘述無產階級處境的同時,也批判了鄧集團在一些領域的倒行逆施。
「不可知」是說什麼不可知呢?看過一些理解是說詞中別的東西不可知。我有兩種解釋,一種是前文的「誰」、「不可知」,一種是後文的「明天」不可知。按第一種理解,那麼這裡的「不可知」是「不准知道」的意思。按第二種理解,那麼可能是在表達對前途的惆悵吧。如果把兩種理解結合起來,前後文的意思會很連續:我(作為知識分子)不知道(沒空思考)無產階級為何被置於如此境地,因為我自己的明天也得看變幻莫測的市場,因為我還要與千千萬萬和我一樣的人競爭。
「明天還要問市場」的「還要」也可以有兩種解釋。一種是無奈的「還要」,一種是「還想再來一次」的「還要」。如何解釋取決於主語是誰:如果主語是「我」,那麼就按前一種;如果主語是統治者,那麼就按後一種。按前文對「不可知」的理解,我傾向於前一種解釋,因為這樣一來意思會更連續、更有邏輯。
「自由或許問西洋」應該是這個意思:自由是什麼呢?也許是西式自由吧。這裡的意思是,在當時的國內環境下,國內的知識分子異見者只能鸚鵡學舌地發出對自由的呼喊,再加上「金錢隔絕宇宙風」,這種呼喊自然無法喊起足夠的人,所以異見者們都以失敗告終。
由於上面這些原因,下面的兩句當然是「很正常」的。
「一朝悲歌成金曲」中的「悲歌」有兩說,一是特指《國際歌》,二是指所有沒在為統治者歌功頌德的歌曲。而「金曲」也有兩個意思,一是其字面義,即「流行歌曲」的意思,二是「禁曲」的諧音。「金曲」的兩個意思也可以被結合起來:它們在知識分子中流行,統治者卻禁止它們,而它們也因此無法向更低的階層傳播。「革命與反革命」的意象就立馬有了。
「愁容騎士更多余」同樣有兩種理解,不過它們最終的意思是一致的。如果把「騎士」作其原意,那就是說「滿臉愁容的騎士」現在是多余的。如果作「其實」理解,那就是說「現在擔心也沒用」。這一句可能是說「社會的發展還不夠充分,變革的時候還沒到來,與其過分擔心,不如積攢力量」吧。
上面這幾段合起來可以這麼理解:既然「明天還要問市場,自由或許問西洋」,那麼抒發不滿的「悲歌」自然會在群眾中流行,而統治者也會想方設法禁止它們。然而,矛盾還沒激化到足夠的程度,因此偶見的出頭鳥也會被統治者迅速蒸發。
「誰用運氣換呼吸,誰用靈魂換稻米」,如果說前面那兩個「換」字句是在描寫無產階級,這兩句就是在描寫知識分子。統治者向來害怕知識分子與無產階級的結合,因為這往往會導向革命。因此,知識分子只有兩種前途,要么被打壓,要么被收買。「用運氣換呼吸」是前者,「用靈魂換稻米」是後者。
第二段解釋完畢,我認為第二段總體在說知識分子的處境。
「請選擇」,說這句話的人是統治者,統治者是對誰說的呢?我認為是對青年說的。「命運的強盜店」和「神的幼兒園」分別對應著兩種體制。按一個解讀而言,前者是歐美日韓式的自由資本主義體制,後者是中、智式的威權資本主義體制。按我的解讀而言,前者是 1978 及以後逐步建立的威資體制,後者是 1956-1978 的威社體制。無論按哪種解釋,選擇都會是比爛。第一種解釋除了比爛以外,當然還帶著一種民族主義的味道。統治者造出了這樣一個選擇題擺在青年們面前,而事實上被他們統治著的青年們並沒有選擇權。而「留在」一詞也明確了統治者試圖讓人們保持目光短淺、不讓人們向前看的做法。
但是有誰能點破這道虛假的選擇題呢?「不可說」,統治者不允許自己的騙局被揭穿,因此,所有文化必須在統治者的指導下發展,歌手也只能淪為鷹犬,青年們因此困在統治者設下的一重重鐵幕中。
接下來的兩個「換」字句和前兩段的不一樣。前兩段的「換」是交換的換,這一段的「換」我傾向理解成偷天換日的換。統治者把太陽和星辰遮擋,讓人人頭頂懸著一把匕首,造成人人自危的景象。
第三段結束。我認為第三段是在討論青年的處境。而接下來的第四段則是對前面一些疑問的總結和回答。
「五十塊買來新氣象」按歌的題目而言是理髮的意思:「進店來烏雲秀士,出門去白面書生」。但聯繫到詞作背景,指的應該是智利廣告人和皮諾切特打廣告戰爭得民主一事。
「遠方卻還是霧茫茫」,這裡的遠方有兩重理解。作時間理解是說,爭得民主只是一個開始,接下來的路還得慢慢走。作空間理解則是說,智利已經「五十塊買來新氣象」了,隔著一個太平洋的人民卻還活在威權統治的陰影下。
「不選擇」顯然是回答前面的「請選擇」。接下來的兩句自然就是作者的理想了:人的生活並不應該被市場或威權政府所保障(事實上這兩者根本不能保障),而自由應該是從心底發出的東西,不需要參照任何國家、任何人,抑或任何曾存在過的體制。
這詞確實很神,解釋總結如下:
無產階級生活在貧窮和無知之中,有時甚至需要賣血維持生計,只好用常識去計較利益得失,儘管統治者連這常識都不允許他們擁有。而由於時代讓他們暫時做穩了奴隸,他們也不關心外部的環境。
知識分子生活在迷茫裡,他們此前所學的知識在這個時代沒有作用,對新興的概念也還沒來得及掌握,只好鸚鵡學舌、邯鄲學步地呼喚自由,然而與此同時,他們也要被市場卷入,沒空細細思考。他們拒絕歌頌苦難,但又被統治階級打壓或收買,無法和無產階級聯合。
統治者灌輸著青年們,把自己的合法性建立在一道道選擇題上:「太平洋沒加蓋有種你游過去啊?」、「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國情,別的國家也有別的社會問題。」、「總之,民智未開,還是保持現狀更好。」他們一面粉飾太平,一面加緊壓迫和封鎖,不讓青年們認識到真相,想把青年們變成前兩種人之一。
怎麼辦呢?我不知道。不過,智利和韓國這樣的國家已經實現了和平過渡,這裡的統治者們又還有什麼理由繼續這樣統治下去呢?當然,除了歐美模式以外,我們還需要更進一步,去追求更高的自由和幸福。